2020年,新冠疫情的出現打破了大型醫用設備平穩增長的步伐。僅看CT,一年間超7000臺新設備入駐醫院,較同期翻了近一倍。
市場狂飆的背后潛藏著憂慮,尤其是那些以低端CT為主要營收來源的廠商。醫工研習社數據顯示:2019年總計銷售了約4000臺CT,有75%是64排以下的中低端CT;2020年歷經疫情,中低端CT的銷量雖大幅上漲,但占總銷量的比率卻滑至64%。2021、2022兩年更是危機重重,經歷銷量、總銷量占比雙跌,中低端CT略顯疲態。
近日,重磅政策《關于大型醫用設備配置許可管理目錄(2023年)的通知》發布,進一步加速了醫用設備市場的兩極分化。
新版配置目錄中,64排及以上CT、1.5T及以上MR的購置限制被移除;只要價格不高于3000萬元,任何醫療機構都可直接購置目錄外的醫用設備,無須再向省市申請報備。換句話說,部分二三級醫院礙于配置證原因未能滿足的中高配置影像設備需求,將在未來數年內釋放。
新政之下,大型醫用設備企業如何應對?動脈網與業內多位專家進行探討,通過梳理政策變化,探尋市場的應對之策。
1.高端CT、MR放量,醫用設備日趨“市場經濟”
醫用設備配置目錄出臺的本意是為了限制醫院盲目進行設備投資,以實現醫院資產配置的優化。自1995年制定首個《大型醫用設備配置與應用管理暫行辦法》以來,我國的醫用設備配置目錄已幾經迭代。
歷年配置目錄變更,一個比較直觀的趨勢是目錄的更新頻次更高了,覆蓋范圍更小了,購置的門檻降低了,大型醫療設備的配置權不斷下放。
歷年政策變革(藍色部分為較2023版調整或減少,橙色部分為較2018版調整或新增)
相較于往年的政策變更,2023版配置目錄的修改幅度不算大,但其中涉及的每一條,都將改變一個規模巨大的細分市場。
● 刪減:64排及以上CT、1.5T及以上MR移除配置目錄
近年來,分級診療政策的推行疊加醫療機構強化基建的主觀意愿,國內CT年采購量不斷提升,基層醫療機構開始撐起銷量;國產CT廠商為了突破合資企業的重圍,也在盡可能提質降本,不斷探索CT的價格下限,甚至將16排CT的價格壓縮至百萬之內,使得規模稍微大一些的社康中心,也能負擔起這一設備。
供需雙方的合力加之新冠疫情的催化。國內醫療機構的CT覆蓋速度大幅提升,甚至有了一絲飽和的跡象。醫工研習社數據顯示,2020年CT銷量達到峰值,隨即在2021年開始遞減。不過,減少的CT銷量均來源于低于64排的中低端CT,中高端CT的銷量仍在持續增加。
2023版配置目錄中取消中高端CT購置的限制非常符合我國CT發展趨勢。當國產64排CT技術逐步成熟,充分競爭下價格逐步可控,醫院機構在更換CT時,可以逐步過渡為64排及其以上CT,朝更高質量的發展邁進。
需要注意的是,由于60-63排CT;1.43T、1.49T MR等特殊“64排CT”“1.5T磁共振”的廣泛落地,配置政策的放量作用可能被一定弱化。2018年版配置目錄移除64排以下CT設備購置限制時,各系CT的銷量沒有在2019年迎來顯著上漲,直到2020年新冠出現,整個CT市場才開始爆發。因此,政策更多影響的是大于64排的高端CT。
相較于中低端CT,高端CT市場的需求缺乏彈性,導致政策傳導出現時滯,放量效應最終分散于未來數年中。時滯的產生主要源于醫院的配置規劃,原本已規劃了高端CT購置計劃的醫院不會因為政策的實施改變計劃,而對于目錄變更生成額外購置需求的醫院,現有的政策放寬了高端CT的購置權,卻沒有指導設備廠商降低售價。近千萬的設備支出,客流不足、研究能力缺乏的醫院既不能在數年內回收成本,也不能借助科研充分發揮其價值。因此,購置中高端設備的同時,還需要同步完成人員配置、經營規劃,否則醫院斥巨資買來的設備,最終落得持續數年的管理負擔。
MR的情況與CT相似,但有略微不同之處。目前,“主力干活”的1.5T MR市場距離飽和還有較長時間,以至于廠商為了爭奪1.5T磁共振市場不斷降價,部分企業銷售的1.5T MR單價甚至低于300萬元。如今政策下放,1.5T的磁共振能夠“登堂入室”,一定程度將取代1.43T、1.49T磁共振進入市場。
影響更為顯著的將是高端及超高端MR市場?,F階段大量醫院已經上了3.0T MR,用以更為精準地診斷神經、心腦血管等系統的疾病,整個市場呈現供不應求的情況。當配置權完成下放,高端磁共振的銷量變化可能會來得快一些。畢竟,醫院也期望借著全新的設備,在推動科研的同時增加營收。
總的來說,盡管配置目錄以64排CT、1.5T MR為“臨界點”,但反應更強烈的是更高端的CT、MR賽道。此外,MR對于政策的敏感性會高于CT,因為這里存在一個資源更稀缺、需求更豐富的市場。
由于政策變更主要聚焦于高端影像設備賽道,因而更利好于GE醫療、飛利浦醫療、西門子醫療、聯影醫療、東軟醫療等在高端影像設備已有建樹的企業。此外,由于價差的存在,高低端CT間幾乎沒有競爭,因此,中低端CT在數年內仍然存在市場。100萬左右的16排CT、400萬-500萬左右的32排CT、40排CT仍會成為基層醫療機構的首要購置選擇。這意味著,圍繞中低端CT布局的廠商,仍有充分的轉型時間。